• 松江档案信息网欢迎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标题: 正文: 栏目:
档案史料
           风土人情
           每周人物
           旅游文化古迹
           松江历史沿革
           历史松江
           松江之最
           上海之根
           《松江档案》内刊
           史料公布
首页 > 档案史料 > 风土人情

男子服饰

 2012-01-11

        清初,官绅与庶民的服饰区分严格,官僚士绅穿各色花素绸纱绫缎,冬天以大绒茧绸为料;夏用细葛。庶民望尘莫及,一般只能用紫花细布或白布。市民为了在服饰上与仆隶有所区别,就在圆领上加缀白绫或白绢作边。仆隶、乐户只能穿青衣,领上不可缀白护,“贵贱之别,望而知之”。晚清起,市民服饰不再遵循“奴仆优伶皂隶不准用绸、绢缎、纱罗及各种细毛,庶民不得潜用金线”的等序规定,“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优伶娼妓之服金绣者亦视为寻常”。出身微贱的商人暴发,可打扮成官宦模样。爱虚荣的市民家徒四壁,行头毕挺。
         清末民初,长衫、马褂、折叠式大腰裤(兑裤)为士绅、文职人员、教师、帐房等日常服装。一度流行紫红色。留洋学生或洋行职员等有穿西服的。农民多短装、兑裤,中老年人以蓝布裙围身。富人夏穿衬衣或长衫;冬穿皮袍、骆驼绒袍、衬绒袍、毛料或麦尔登呢袍。逢礼,穿长衫加马褂,腰间挂香囊。体力劳动者平时穿粗布短衣,节庆或作客时穿布料长衫加马褂。
         20年代,流行中山装,以知识青年穿着为多。农民服装无大变化,多用自制土布,穿机制细布为奢侈品。解放前,服饰的职业、身份区分较为明显。穿西装的一般是家庭比较富裕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担任公职或在上海就业,当时在松江城内生活的有钱人穿西装的也不多。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一律是短装,后者一律是长衫。习俗是读书识字人着长衫,不识字卖体力的穿“短打”,如商店、旅馆中的账房、营业员一年四季都必须穿长衫;搬运工、清洁工只能穿短装。再穷的教师也必须穿长衫,否则有损体面;稍有积累的工匠,在没有当老板之前,绝不会穿长衫以招人议论。当然,逢年过节,外出作客等情况则不受限制,只要家中有长衫就尽可以穿,松江人称为“出客衣”。
        解放后,各阶层服饰渐趋一致,50年代起,长衫逐步淘汰,城中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青年装、西装裤,面料以机制棉布为主。农村中仍以传统服装为主,用自己织的土布手工缝制。60年代起,自织土布减少,机制棉布、咔其布逐渐代替土布。当时经济困难,穿衣服提倡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服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暖和遮身,每人一般只有替换的几件衣服,穿缝补过的衣服非常普遍。“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以穿黄军装,腰间扎皮带,挎黄军包为时髦。服装颜色仅黄、蓝、灰等数种,穿色彩鲜艳的花式服装被批判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50年代至70年代末,服装的款式基本上没有大变化。冬天穿中式或中山装棉袄,外有套衫(松江人称包衫),较少穿棉裤;春秋穿军便装、中山装、两用衫,较少穿夹袄;夏天居民穿短袖汗衫、短袖衬衫的居多,农民没有穿短袖衬衣、汗背心的习惯,劳作时穿土布长袖衬衫,休息时喜欢赤膊。
        80年代起,服装的质料、款式、色彩逐年丰富,西装走俏,茄克、牛仔服等成为时装。服装功能由保暖、遮身为主,变为美化、装饰为主。每人拥有的服装逐年增加,较少有人再穿缝补衣服。90年代起,服装的变换频率加快,一件衣服反复穿三五年的少见,通常是春秋穿西装、茄克,冬天穿风衣、西装;夏天穿棉涤或全棉短袖衬衫、真丝或纯棉T恤衫。海外的各式服装纷纷进入市场,世界名牌服装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中老年服装的色彩、款式趋向年轻化。


上一篇:棉布之乡谈衣着 下一篇:女子服饰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上海市松江区档案局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38号 电话:021-37736578 网站访问人次:17590486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1170037  沪ICP备1104133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