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档案信息网欢迎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标题: 正文: 栏目:
档案史料
           风土人情
           每周人物
           旅游文化古迹
           松江历史沿革
           历史松江
           松江之最
           上海之根
           《松江档案》内刊
           史料公布
首页 > 档案史料 > 风土人情

女子服饰

 2012-01-11

        清代前期,妇女穿青衫裙布,袖口较大,有尺余。在襟条、看带、袖口等处刺绣花纹图案。清末民初,多穿旗袍,或者穿大襟服(松江人俗称“扯襟衣裳”),腰间束裙。20年代,盛行长旗袍,30年代复短旗袍。冬天,富妇穿丝绒、锦缎旗袍,外加皮大衣;夏穿绫罗、丝绸,衣襟上绣花。平民穿浅蓝色士林布或土布旗袍,冬天穿棉长袄。居家成婚女子平时多束裙,有大、小、里、外之分,农村妇女尤为讲究,在冬天往往要束上二三条,既保暖,又作饭单。
        解放后,在干部、学生中流行列宁装、学生装,中年以上妇女多穿大襟或对面扣中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期间,女学生多穿军装,与男生同。女装仅两用衫、中式装等,色彩仅灰、黄、蓝、咖啡等,花布有细花、格子、条纹数种。80年代起,时装每年翻新,绚丽多彩,宽松衫、蝙蝠袖、超短裙、喇叭裤层出不穷。夏穿裙,有超短、喇叭、一步、连衣、百褶等式;冬穿呢衣、羽绒服、皮装、裘皮大衣,爱美女子穿露膝短皮裙,披大衣;春秋常以羊毛衫或羊毛套装作外套。
内衣
        过去,女子多束胸,用布小褂紧裹胸部。城区于60年代,农村于70年代后期始流行胸罩。50年代,普通人家冬穿棉,春秋穿夹,内衣仅有布衬衫,称“光棉袄”。当时毛衣很少,为稀罕物,在阶级教育“忆苦思甜”时,常以村中已有多少件毛衣作为实例,说明生活的提高。60年代,球衣球裤普及。70年代棉毛衫裤、毛线衣裤、尼龙衫裤普及。80年代中期,球衣球裤、尼龙衫裤淘汰,流行羊毛衫裤。目前,冬天内衣有棉毛衫、羊绒衬衫、羊毛衫等,春秋有背心、棉、涤衬衫等。
制衣
        过去,一般衣料主妇多自缝自制,好衣料请裁缝。习惯春做夏衣,秋做冬衣,请裁缝到家中做上三五天。御寒服,富人用丝棉,一般人家用棉花,60年代起,驼毛替代丝棉、棉花。夹袄面料有绸缎、咔其、棉布,夹里用绒布、棉布。衬衣用纺绸、印度绸、香云纱、细布等为料。农民无论棉衣、夹衣、衬衫多用土布。50年代起,城区自缝、请裁缝的逐步减少,大多到裁缝店加工,70年代起,到服装店购成品衣服的增多,80年代起,爱美的女士看到有新款服装,或追求时髦,到裁缝店定做的不少,90年代,以购买成品服装为主,但到缝纫店定做的也不少。农村直到80年代仍流行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凑足了布料,全家老少每人都做上几件,以后逐步改为购成品衣,农村裁缝或改行,或到镇上开设缝纫店。


上一篇:男子服饰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上海市松江区档案局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38号 电话:021-37736578 网站访问人次:17590308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1170037  沪ICP备1104133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