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江西佘山东麓,建立已一个多世纪,是世界最古老的地震研究机构之一。佘山地震基准台属国家地震局全国基本台网的第一类基准台,配备各种先进的观测仪器和高级专门人才。是开展地震、地磁、地球倾斜固体潮等多种地球物理观测的综合性台站。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小镇上建立了天文观象台。次年增设了地磁、地震等项目,设立了地磁台。1909年,地磁台迁昆山县陆家浜,1933年,又迁至松江佘山,称佘山地磁台。此外,在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天主教会又在徐家汇另建地震台,1952年,迁台到佘山,与佘山的地磁台合并组建成佘山地震基准台,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辖,1976年,划归上海地震局。
以前,地震观测仪器设备安置在佘山山顶上,1970年,增设的地球倾斜观测仪也设在山顶。1976年,全部地震地磁仪器设备从山顶迁到山脚,安放在岩质山洞之中。
地磁台曾在1882年、1883年,参加由国际气象委员会组织的第一次国际极年活动,是世界上创建最早并参加国际合作的16个地磁台之一。佘山地震台的《地磁观测报告》从1874年始,除日军占据佘山期间的1944年4月至1945年8月中断外,连续记录和出版了一个多世纪的资料,被誉为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国宝。台里的《地震观测报告》的资料从1903年2月始,除1930年和1948年外,基本连续,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198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授予佘山地磁台“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银奖章各一枚,这是我国唯一获联合国金质奖章的地磁台。
1990年4月,为庆祝徐家汇——佘山地磁台建台116周年,在上海召开了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