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档案信息网欢迎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标题: 正文: 栏目:
档案史料
           风土人情
           每周人物
           旅游文化古迹
           松江历史沿革
           历史松江
           松江之最
           上海之根
           《松江档案》内刊
           史料公布
首页 > 档案史料 > 旅游文化古迹

佘山天文台

 2012-01-12

        位于松江区西佘山巅东侧,西邻天主教堂。佘山天文台是俗称,正式名称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
    佘山天文台占地面积近20亩(13334平方米)。最早的主建筑为欧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呈十字架状,东长西短,南北两翼对称。十字交叉处为天文望远镜圆球顶,建筑面积1990平方米。全台建筑总面积4148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保留了原来的特色风貌。室内西欧古典式壁炉、装饰完好无损,豪华典雅。图书室完全保留原样,四壁满架厚重的洋文书本,营造了浓浓的学术气氛。
    天主教堂西侧稍低处的白色大型球顶建筑,是1987年试制并安装的,位居我国第一的156厘米天体测量望远镜并圆球顶楼,山脚还有激光射电望远镜,这两处科研单位直属上海天文台。
    鸦片战争后不久,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上海,1873年,在徐家汇小镇上建立了一个天文观象台。开始以气象工作为主,后增加地磁、地震、授时等项目。因天文观测需要,由耶稣会神甫蔡尚质发起,向租界当局和英法轮船公司筹募三万法郎,加上教会出资七万法郎,在巴黎定购了一架口径40厘米、焦距7米的双筒折射望远镜及与之相配的铁制圆球形屋顶。此套设备当时领先于东南亚。设备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运抵上海,本想安装在徐家汇,因该地土质疏松,难以承载,遂改选在佘山山顶。1900年,天文台建筑落成,1901年,设备安装完毕,蔡尚质首任佘山天文台台长。
    1950年12月,人民政府接管了佘山天文台,调整了机构:气象部分划归中央气象局,地磁、地震部分划归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文部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定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1962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属下佘山观象台与徐家汇观象台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天文台遂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1962年后,增加了人造卫星的观测等工作,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加人造卫星的多普勒测速、激光测距、精密定轨、轨道预报和资料处理,是国内卫星测地、激光联测的负责单位,也是国内用新技术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计划的唯一单位。天文台创建至今,拍摄并保存了近万张天文照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是国内贮存天文照片最多的单位。
    天文台又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最近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文爱好者和青少年参观者络绎不绝。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上海市松江区档案局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38号 电话:021-37736578 网站访问人次:17590448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1170037  沪ICP备1104133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