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江区泗泾镇江达北路85号。宅面南,阔三间,共三进,占地954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清代建筑,1924年进行翻建改造。现状为:头进为门厅、仪门,仪门石柱重檐飞脊,砖雕人物图像,基本保留清代原样。中进主宅是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走马楼,式样具民国典型特色,中西合壁。宅楼开阔高敞,精雅豪华,正南楼下为厅,余为房间,厅南设置翻轩。楼上环天井三面有围廊相连,置以熟铁卷花栏杆,车木雕花檐柱。楼枋满雕图案花纹,檐下镂花挂落。楼上居室满吊木板天花,房内装饰考究,所有木构件施以广漆,至今鲜亮光润。后进由一小天井、东侧附楼、后楼梯、及圆弧形凉台组成。从后楼梯经平台登旋梯而上,是当年史宅的楼顶小花园。因建筑在当地属上乘, 1949年5月至8月,松江县政府即在史宅办公。以后为镇政府使用。1996年改为泗泾镇文化站、图书馆。
史量才(1880~1934年),原名家修,1880年1月2日,出生于祖籍江宁县龙都乡杨板桥村。父亲史春帆早年在泗泾开设经营太和堂药店,为人耿直,恪守职业道德,故生意兴隆家道殷实。史量才在家乡长至7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遂将他带至泗泾生活,入娄县籍,从私塾读书。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的史量才,放弃科举仕途,改习实学。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翠年寒假归里,即与地方人士筹倡创办泗泾第一所小学“养正小学堂”。1903年,于蚕学馆毕业后,于次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开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毕业及创办学校后,先后在上海育才学堂、南洋中学、兵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此外,他还参加上海学界的宪政研究会,与黄炎培等发起江苏学务总会,参加江浙绅商拒借英款保路运动并任江苏铁路董事等社会活动,显露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才华。1908年,任《时报》主笔,涉足新闻界。
辛亥革命爆发后,史量才响应革命,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曾主持清理江海关财务并任松江盐务局主任。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1912年,史量才与南通实业家张謇等合伙筹资12万元收购《申报》.出任总经理,从此他锐意进取,经营实业。1916年,他筹款还清了张謇等人在《申报》的股款,从而摆脱了他人影响,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一意致力发展《申报》。他锐意改革、罗致人才,使《申报》销量飙升,影响日增,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以后,1912年,与南洋华侨黄奕住合办中南银行,继又集股创办民生纱厂,协助扩大五洲药房和中华书局业务,史量才又成为上海金融界、实业界的有力人物。1927年,他买下《时事新报》部分产权。1929年,又收购《新闻报》大部分股权,遂成为当时中国的报业巨子。1930年,他改组了报馆的领导机构,与志同道合的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人共同办报,使政治主张和办报方针更鲜明有力。
“九一八”事变后,史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甚为不满,大胆揭露。当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后,宋庆龄义愤填膺地发表《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团体》的宣言,在许多报刊不敢刊登这篇反蒋檄文的情况下,史量才力排众议,逆巨大压力而上,不但全文刊登,而且还发表了社论。他的铮铮铁骨,应验了他的格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史量才发起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并任会长,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筹集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并在《申报》大造舆论,推动了上海市民抗日爱国热情。沪战结束后,维持会改为上海地方协会,仍任会长,积极支持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运动,反对国民党“剿匪”内战。为此,蒋介石手令禁止邮递《申报》达35天之久。
国民党以“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上海临时参议会会长”等职笼络史,史不为利诱,虚于委蛇。国民党当局在威逼利诱均告失败后,遂对史量才下了毒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13日,在史由杭州乘汽车返沪途经海宁翁家埠附近时,遭军统特务伏击,中弹遇害,时年56岁。葬于杭州西湖边。
2000年,泗泾镇政府将史量才故居内的图书馆迁出,将故居修缮一新。并在故居设纪念性陈列,陈列了史量才生前用过的红木雕花床等家具和“九龙杯”等器皿,并通过文字、图片、名人题词、《申报馆》模型等史料介绍著名爱国者、杰出的新闻事业家、中国现代报业巨子史量才的“国格、报格、人格”。故居修缮与陈列于同年12月15日举行落成仪式。
2000年12月,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列为松江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