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档案信息网欢迎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标题: 正文: 栏目:
业界动态
           主题教育
           公告栏
           工作动态
           国内档案纵览
           国际档案瞭望
           松视新闻
           松江报
首页 > 业界动态 > 国际档案瞭望

平等 尊重 关爱——北京、海德堡与残奥会的档案情缘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杨太阳 编译 2016-09-05
      
        路德维希·古特曼与残奥会的起源
        残奥会的创立与德国犹太裔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1899-1980)有密切关系。古特曼医生在1939年移居英国,并接受了当地成立不久的医疗中心脊髓损伤科主任的职位。该医疗中心的成立很大程度是由于二战后,大量参战的士兵受伤后高位截瘫。古特曼医生通过创新的康复疗法,试图为那些残疾人特别是高位截瘫的病人恢复独立生活提供帮助。在当时,社会认为遭受这样的残疾的人是“无望的瘸子”,重返社会的机会渺茫。
        古特曼的创新治疗理念核心是通过运动带来的多重益处从而对人身体、心理进行治疗。体育运动,不仅能帮助人们重拾自信,恢复对生活的快乐,还能帮助病患与周遭环境重建联系,重新融入社会。
        古特曼于1948年在自己的诊所内为身体残疾的人创办了一次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夏季奥运会在伦敦开幕。但当时,古特曼的初衷仅仅是给身体残疾的人提供一次参与体育运动比赛的机会。1952年,荷兰运动员第一次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随后这项运动逐步发展为国家级体育赛事,而后开始走向国际。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时,该项赛事被确定为每4年举办一次,并与夏季奥运会有所关联。然而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项比赛的名称都沿用“瘫痪者的世界运动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残奥会”这个名称才开始启用。从前,“瘫痪”这个词特指轮椅使用者。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身体患有其他残疾的人参与到这项比赛当中,这个词语开始被重新释义,使这项比赛的意义等同于奥运会。
    的确,从路德维希·古特曼1948年的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发展到今天深入人心的残奥会,这是一段很长的路。通过举办残奥会,不仅可以让残疾人加入平等的竞技运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让社会形成普遍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风气,让残疾人与身体健康的人能够有尊严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海德堡与北京因残奥会结缘
        1972年,德国海德堡举办残奥会。(当年夏季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然而,作为体育商业化的开端,慕尼黑奥运会的会址,特别是奥运村在比赛结束仅一个小时后就被私人企业收归其有。因此,在慕尼黑就没有合适的场馆和基础设施举办残奥会,海德堡市是临危受命,在筹备残奥会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难挫折。尽管如此,海德堡奥运会在事后还是收获了广泛赞誉。对于海德堡这样一个小城市,自告奋勇地承担此类大型赛事是一个巨大挑战。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海德堡残奥会的规模不大,只有来自41个国家约1000名运动员参加,用于比赛的场地也不是新建的,而是使用当地残疾人康复中心、大学体育部和奥林匹克中心等现成的场馆。在工作人员和组织者中,很多都是志愿者,更重要的是,以海德堡时任市长莱因霍尔德·曾德领导的政府对残奥会的举办全程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与保障,才为后人留下了小城市海德堡成功举办大型奥运赛事的正面积极形象。
        当时,海德堡除了运动场馆不足,残疾运动员的住宿地、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资金等资源都很紧张,很多情况下,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拼凑的,如德国军队的士兵和美军驻扎在海德堡部队的官兵承担起运动员从法兰克福机场到海德堡比赛场地或驻地之间往返的运送任务。另外,海德堡普通市民在赛事期间的热情无私志愿服务也被媒体津津乐道。
                                      
                                       一九七二年德国海德堡残奥会期间,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帮助运送参赛运动员。
        从档案的视角出发,如果这一残疾人运动史上精彩重要赛事随着时间流逝而陷入遗忘,那么作为档案工作者也应该做些什么。因此,近年来,海德堡市档案馆以“海德堡残奥会”为主题,开展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人都对这段集体记忆遗忘了。为此,我们加紧了抢救历史的步伐,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我们与位于科隆的德国体育大学合作,开展相关研究;2014年,我们出版了题为《海德堡1972年残奥会——发展历史及事件进程》的论文集。为了铭记历史,庆祝该书的首发,海德堡市档案馆在残奥会举办的旧址上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邀请1972年的参赛运动员、组织者、工作人员,还有那些曾接受过古特曼医生治疗的患者,与当下活跃、知名的残疾运动员,以及体育和医学史家、来自德国残疾运动员协会和德国奥委会的代表、海德堡市长等政要,一起进行了一场非正式的辩论活动。当地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全程报道,德国第二电视台的两位知名人士担任主持人,其中之一是体育栏目资深记者马赛尔·伯格曼,他由于一场车祸导致下身瘫痪,是个轮椅使用者,同时也是报道残奥会的体育记者。伯格曼与海德堡市的联系缘于他曾在此接受长达数月的手术。在海德堡接受治疗这段时间,他萌生了坐轮椅乘飞机、火车、公共交通前往遥远的中国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他的经历被德国第二电视台的一组摄像人员全程记录。后来,伯格曼根据自己的旅行出版书籍并制成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
        北京与海德堡因同为残奥会举办地而结缘。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令世界瞩目的残奥会。如果将1972年与2008年做一下对比,我们会看到,残奥会正朝着更加专业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上对待残疾运动员还有一般残疾人的态度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残障人士平等尊重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日常。
        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等珍贵资源进行抢救保护。在不同历史时期举办残奥会的经历,也将北京和海德堡两座城市的档案馆及工作人员联系得更加紧密。经过双方协商决定,两地档案馆可以根据各自馆藏合办跨国展览,通过历史档案展示北京与海德堡由来已久的友谊,共创美好未来。2016年“国际档案日”期间,北京市档案馆举办了“残奥之光——从海德堡到北京档案展”。与此同时,在海德堡奥林匹克中心(即1972年海德堡残奥会旧址)举办主题为“历史记忆:北京与海德堡残奥会档案展览”。海德堡展览活动还邀请残疾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人员,与参观者分享自身经历和故事。展览主办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普通观众了解这段残奥会历史的同时,理解和感知残疾人生活的处境。人们必须意识到一件事:残奥会的历史也是一段我们认知、接纳残障人士参与普通人生活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应不带丝毫偏见。这也是从1972年海德堡发展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所体现出的绝对进步性。
        (德国海德堡市档案馆      德国海德堡市档案馆馆长 彼得·布鲁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8月18日 总第2953期 第三版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上海市松江区档案局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38号 电话:021-37736578 网站访问人次:18199427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1170037  沪ICP备1104133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979号